逆境是重新审视自身、以备再次起步的绝佳时机。
领导者必须率先垂范!
一时的成功不能保证一世的成功。
——稻盛和夫
01
克服苦难,树大志
人生波澜万丈、跌宕起伏,需直面几多历练。面临艰苦卓绝如何应对,将改变当事者此后的人生。如果遭遇灾难,便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那宝贵的一生也只会黯然虚度;反之,勇于迎难而上,克服艰难困苦,就能提升精神境界,人生也会随之展开新的一页。
介绍西乡所做名诗一首。
曾做七绝以示:
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愧砖全。
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西乡日,若有违,言行不一,则人尽可唾。
曾经,做汉诗七言绝句一首示人:“
一次又一次经历辛酸苦难后方能坚定志向,真正的男子汉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关于这一点,自己有传家之训,不知世间人们知晓否。那就是不为子孙购置良田,换言之,不给子孙后代留财产。
西乡说,若违背此言,言行不一,则任何人尽可以唾弃他。
忍受苦难,饱尝辛酸,仍不断努力,迎难而上,力求超越。如此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这正是西乡壮烈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西乡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大老(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中的官职名)井伊直弼兴起“安*大狱”(-年),对尊皇攘夷一派的镇压更为严厉。
幕府追兵的目标甚至直指京都东山清水寺住持月照和尚。对于西乡而言,月照是维新革命的志同道合者,是亲密的朋友,更是他尊敬的老师。西乡为助其逃脱幕府的追捕,遂带回萨摩藩,向藩主的亲生父亲、实际掌控萨摩藩*权的岛津久光寻求保护。
然而,久光深恐受到牵连,不愿节外生枝与幕府产生不必要的摩擦,便不予回应,并下令将月照驱逐出萨摩藩,撵至日向(今宫崎县)。
当时所谓撵至日向,亦即撵至长州藩,言下之意实为暗地里偷偷越过萨摩与日向的藩境后将其斩杀。对此,西乡心知肚明。
趁着黑暗驶向日向的船上,想到将弃同志一人于死地而不顾,西乡不齿,也不忍下手。遂下定决心自绝己命。于是,两人对酌之后握手同投锦江湾。
月照溺水而亡,而西乡却被人发现后救起。虽因吞入大量水而神志不清,却奇迹般地留下一命。
本已有与同志同死的觉悟,然而自己却苟全性命。对武士而言,这比死亡更痛苦,更让人难受其辱。传闻西乡的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西乡目能所及之处的利器悉数隐藏。
佛教所言之修行——“六波罗密”中,有“忍辱”这一法门。承受屈辱并忍耐之,对人而言这是至为困难之事。即便如此,如果能坚持忍耐,人便接近悟道。
西乡忍受了莫大的屈辱,在人生的岔道口,他坚强地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其后,西乡又因事触怒久光,被流放至一个叫做冲永良部的偏僻小岛上,开始了艰苦的囚徒生活。牢房没有墙壁,四面仅由格子搭建而成,狭小而粗陋。囚禁其中,饱受无情的风吹日晒,有时甚至连海浪都能打进来。而一日仅有两餐稀粥为食,西乡眼看着一天天消瘦。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西乡也不曾吐露半点恨意。
不久西乡转入禁闭室中,并得到允许可带入中国的古代典籍。于是,西乡便日日读书,专注于冥想。经过这一系列的严酷考验,并接受先人的教诲,西乡逐渐成长为有坚定信念、坚忍不拔的志士。
数年后,西乡得到允许回到萨摩藩,仍经历多次人格的锤炼,不断成长,于是,西乡向着实现维新这一目标迈进了。
我在幼年时曾患结核病;中学的入学考试两次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的前两天——8月13日,鹿儿岛大空袭中老家的房屋被烧毁殆尽;兄弟们放弃了升学转而支持我报考大学,我参加入学考试,结果志愿的大学没考上;后来,因为没有门路入职考试也屡遭失败。
于是,我开始哀叹自己时运不济,并逐渐玩世不恭,甚至钻起牛角尖——不如干脆去当个黑道书生好了。
如今追忆往昔,虽不如西乡那般波澜壮阔,但也算经历并超越了数度苦难,由此我的志向才变得更为坚固,才能造就如今的自己。
倘若出生优越之家,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轻松进入期望的学校就读,顺利进入著名的大企业就职,全然不知人间疾苦,那我的人生道路将是截然不同的。
孩童时期,父母常告诫道:“千金难买少年苦!”
每当此时,我就会反驳:“那你们可别卖掉啊。”
然而,父母之言实为真理。逆境其实是重新审视自身、以备再次起步的绝佳时机。逆境中不消极,不自怨自艾,而是将挫折视为进一步坚定志向的契机,无畏地迎难而上。不屈不挠,通过人生的几番历练,才能成就大志。
同时,西乡断然所言“不为子孙买美田”,言下之意,即便是最疼爱的儿、孙辈,也不应给他们留下财产。读此金玉良言,不禁感叹,那些沉湎于积聚个人、家族财产的人,到底,他们能公平执*吗?
西乡所言乃至公无私之念。连儿、孙辈的生活方式也严格要求,至于“我”字,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秉持这样超越骨肉亲情、甚至不近人情近于“无情”的无私之心,发誓“不为儿孙买美田”。这似乎不合人之常情,故很难实行。
然而西乡因为自己曾经饱尝辛酸,所以绝不会违背誓言,这也正如同西乡那样,即便深晓人情世故,却仍志向坚定,不为所动。
西乡就这样持坚定之志,百折不挠,终生不渝。
2后方坐镇不如前线战斗
西乡下面的这段训言,告诫了位于人上的领导者所应有之觉悟。
位万民之上者,慎己,正品行,戒骄奢,勉节俭,勤职务,为人民之楷模。
下民若不怜其辛劳,则*令难行。然草创之始,华屋,锦服,美妾,谋财,维新之功业终难成也。
今戊辰之义战既成营私之态,念此,无颜以对天下及战死者,泪频催也。
位居于众多国民之上者,应努力做到时刻谨言慎行,戒骄戒奢,图节俭、戎浪费,谦恭朴实,勤于本职,精励图治,成为民众的楷模。
一般民众若不为领导者起怜恤之心,则*府的命令难以得到执行。然而,现今虽为维新之业始创,有些人却将家里装饰得甚为奢华,平日也锦衣玉食,更有美妾相伴。而整日脑中盘旋的也只有敛则之道,完全无法实现维新的真正目的。
事到如今,戊辰之战这一正义的战争也俨然沦落为只图肥私、利私欲之结果,西乡念及此事,深觉无颜面对国家,面对战争中的牺牲者,眼泪长流。
所谓“位万民之上者,”即*治领导者。若将此套用于企业界中,则也可以理解为“处于领导岗位,统领众员工的社长”。
具体说来,即“处于领导岗位的社长应努力做到时刻谨言慎行,戒骄戒奢戒浪费,谦恭朴实,勤于本职,励精图治,成为众人的楷模,员工若不对他起怜恤之心,不为他的勤奋工作和简朴生活所感动,则企业的命令难以贯彻实行。”
归根结底,西乡所言正是:“领导者必须率先垂范”这一道理。
常听说经营者“以亲身背影做示范,教育员工”这句话。其实,作为领导者,自当方寸不乱,不能卑劣,不可怠惰。时刻正言行,戒奢侈,成为员工的模范与表率。
最重要的是,需兢兢业业,若员工不认为其工作之态异常辛劳而心生怜恤,那么上层的指示则无法彻底下达,公司的工作也无法顺利进行。
这一节,让我想起有关领导者的理想的形象,在公司创建不久时,我就思考过有如下两种类型的领导者。
一种是在后方布阵,远眺前线战况而实行指挥。一旦下令,则层层相传,直至前线将士,从而推进战役;
另一种类型,是自己亲自挥刀、上最前线冲锋陷阵。到底哪种领导方式才能赢得部下的信任与尊重呢?我也曾百思不得其解。
我小时曾读过一则有关战斗的故事。故事说一位统领全*的元帅在后方布阵,战斗打响了,他还问炮声来自何方。而其手下将*率*在前线冲锋陷阵,伤亡惨重。打了胜仗后,人们却将功劳归于元帅,我觉得很不公平。
想起这段故事,我受到启发,于是下定决心:
“自己一定要亲力亲为,冲锋在前!”
要冲上最前线,去与敌方对峙,对攻。在战壕中,跌打滚爬,鼓励部下,并肩作战。
如此,以自己冲锋陷阵的背影来鼓舞员工斗志,这才该是领导者真正的形象吧。
一般领导者——包括大企业在内,大都坐镇后方,指挥战斗,推敲战略战术——即经营计划,从而实行经营。然而,当京瓷尚为中小企业时,我便认定,自己冲入最前线,以身示范,指挥部下,引领公司前进,这样岂不更好?
当然,身为企业的高层领导,综合考量战略战术也很必要。所以,必须有时在前线与士兵生死与共,有时返回后方阵地,斟酌作战方案。如此往来于前线与后方,实行指挥,这才是杰出的领导者。
而当看到比任何人都努力、辛劳的社长的形象,员工则会怜其辛劳,从而振奋精神,为公司尽心尽力,若非如此,公司的经营则难以顺利进行。
这正是西乡这段训言的真义,从中我们可以获得重要启示——不空谈理论,而是在实际的工作现场获得员工的信任,确立领导风范。
3成功也是考验
一时的成功不能保证一世的成功
如今,随着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eOffings,简称IPO)的盛行,诸多风险企业争先恐后,竞相以上市为目标。
原本,股票上市的目的在于充实企业财务,以求进一步发展,然而总能见到创业者抛售自己持有的股份以求获得巨额利益。
其后,他们便建造数十亿日元的位宅,甚至在地下修高尔夫练习场;购游艇,置多辆高级轿车四处兜风,西乡在百年前慨叹之事现如今却似乎已司空见惯,理所应当。
“自己挣的钱嘛,怎么花当然自己说了算。”
创业者们这么解释。然而,创业之初他们一定曾借助他人之力,大家共吃苦,同流汗,拼命工作。然而,一旦大量钱财收入囊中,他们便俨然换了副面孔,只差要脱口而出:“这都是靠一己之力达成的。”
然而,一时的成功不能保证一世的成功。
中国的古语中,有“唯谦是福”一语。陶醉于微不足道的成功,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这样的人,最终必将沉溺于自身无止境的欲望中,不可自拔。忘记谦逊美德的经营者所掌舵的企业,从无长久持续繁荣的先例。
其实,考验并不是单指苦难,成功也是上天给与的考验。
即便凭借一时的运气获得成功,也绝不能忘乎所以。不失谦逊之心,努力不懈,这点至关重要。
4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自古,君臣皆以已为足者,非治功之世。
知己不足,则下言入耳也。
已足,人言已非即怒,故贤人君子不助之。
自古以来君主与下臣施行*治权力时,若均认为自己完美无缺,那么这样的时代绝非大治之世。
只有清楚自己并非十全十美,才能虚心听取下级的意见。
若自认完人,一旦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立即动怒。这样不可一世之人,贤人或君子绝不会相助。
雇员不多的小企业中,诚然需要领导者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然而,西乡仍给予我们警诫,上层领导者切勿过分自信,高估自己的才能,以至得意忘形。
“以己为足,”换言之,就是对自己有信心,但在这自信的心态上还需退后一步,保持谦虚,向包括部下在内的各色人等请教,完善自己的想法。这点甚为必要。
近年来,引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的著名大企业的经营者们,到了晚年就趋向没落。看到他们这种状况,我备感心酸。经营越出色,掌舵时间越久,领导者的自信心就越发膨胀,而鲁莽行事的危险性也随之升高。领导者本人的原意是将企业引向更好的方向,然而客观上多半却是过分自信导致的蛮干。
领导者的鲁莽行事不会发生在企业经营艰难之时,而常出现于经营顺利起步后的发展过程中。
公司历史较久的大企业中,当上经营者的是白领工薪族。作为白领进入公司,因年功序列制度而职位逐年上升,他们之中特别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被委以重任,最终担任社长一职。
他们并不如创业者般自己赤手空拳自立门户,而是因出类拔萃,经营有方,从而成为企业领导者。
这样的人一旦登上社长的宝座,也会独揽大权,从第一任期2年开始,第三任期6年,第五任期10年,其中有些白领经营者超过十年持续留任社长之位。长期握权后,经营者几乎必然地变得傲慢无礼,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尤其,那些被称为“中兴名臣”的经营者,人们常这样评价:“那家老企业最近不太起眼,不过自从他当社长后,倒是经营得有声有色啊!”他们因出色的经营手腕和业绩而光芒四射,不久却成为“独裁者”,晚节不保,这样的例子何其多也。
5杰出的经营者游刃于两极之间
白领出身的经营者很多会因过度自信而陷入独裁,而赤手空拳创立公司,自中小企业起家的创业型经营者的情形更甚。那么,保持谦虚不傲之姿,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是否仅此就够了呢?
当然绝非如此简单。常与部下商议,汲取众人智慧,群策群力,或许企业的经营会平稳无事,但也因此失去的魄力与力量。
有时,领导者必须具备对部下的强硬指挥力。一旦下了决策,就要以洞穿岩石般坚强的意志力贯彻执行。哪怕企业再小,也无例外,所以,某些情形下,企业经营者也需要近乎独断的强力领导。
然而,持有强硬领导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须兼备将前者予以否定的谦虚精神。亦即,‘独断与协商’、“强与弱”、“无情与宽容”,身为领导者的社长必须能够游刃于这些自相矛盾的极端之间。
只有强硬的领导力会倾向专横,陷于独裁境地;而只知谦虚则缺乏将企业引向蓬勃发展的魄力。谦虚谨慎与坚强领导缺一不可。说来简单,实行起来却异乎寻常地困难。因为,过于强势,有可能为员工所反感,而过于谦逊则会为员工所不屑。
这些矛盾的极端如何调和,如何实践确实是个难题。个人的人生也好,企业经营也罢,如何调和矛盾,如何灵活运用,这正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西乡选择了为“情”而生,为“义”而死。然而,在现实的怒涛中劈风斩浪,还需要在“情”这一要素上加上凛若冰霜的“理”。
西乡幼时的好友,同成维新大业的大久保利通正是这样的“理性”之人。而正凭借着理性,他才得以在混乱局势中成为新*府的中心人物,从而能够构筑策划这初生之国的制度与体制。
有西乡内心让人动容的至“情”,有大久保利通所探究的合理且极为严密的事物之“理”,有时是充满仁爱之心的慈善,有时是挥泪斩马谡的果断严厉。兼具这些矛盾的两个极端,有理性之光的照耀,有至真至情的关爱,这才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年轻时,读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专栏,深有感触。自那以后,我常在公司里这么说:
“把自相矛盾的极端性格融为一体,游刃有余,毫无矛盾,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也就是具备了最高的智慧。”
最高的智慧,亦即能够融合矛盾之两端,例如宽容与无情,利己与利他,根据不同的场合运用自如。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中庸。必须强硬时能强硬,必须示弱时能示弱,自信地统领集团,不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决不胆怯,“跟着我!”
在某些局势下,发挥强大的领导力带领团队奋勇前进;而某些情况下,则慎重地听取各方意见,使团队不致走错方向。如此恰如其分地运用矛盾两面的人,才真正具备最高的智慧。
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在小说《重播》中托主人公之口说:“男人不自强无以生存;然而,男人无爱心则连生存的资格也没有”。此言也同理。
不论意志多么坚强,多么希望创下出色的业绩,但从不体谅雇员和身边众人,这样的经营者没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所经营的企业也不可能长久繁荣,如此说来,体贴、怜恤员工的慈善之心不可或缺。
经商也同样如此。只想着自己获利的生意不会长久成功。“卖者开心,买者高兴”,必须做到交易各方皆大欢喜。经商绝非你亏我赚的“零和游戏”。
经商的目的虽是追求利益,但仍然应尽力做到“让对方也获利”,这才是从商的原点,是奥义之所在。
尽力为对方着想的举措,却会变成自己的利益。这貌似二律背反的矛盾,其实早在约年前就有人给予了完美的解释。他,就是释迦牟尼。
佛教典籍中有“自利利他”一语,其义为,若想利己,必先利他。这就如同常言“好心有好报”所说,为对方着想,仁厚相待,不久必将收益自己的福报。
-精彩文章-稻盛和夫:卓越的领导者,都具备“三个力”
稻盛和夫:不敢去做“不可能”的事,就不可能成大事
稻盛和夫:40年创建2家世界强,悟透了这27句话
稻盛和夫:为什么要工作?——磨炼灵*,提升心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