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耶介绍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邓聿文不必妖魔化民族主义rs2sacy5
TUhjnbcbe - 2020/7/29 11:20:00

邓聿文:不必妖魔化民族主义


最近,中国流行着一本《中国不高兴》的书。此书据说是10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翻版,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争议和担忧。海外的忧虑就不用说了,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尤其是右派人士基本上对该书持否定态度,认为在煽动一种不健康的民族主义。我没有看过此书,不敢就书中的观点发表意见。但是,从一些报道尤其是本书作者在一些场合说的话来看,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一棍子将人和书都打死。比如,本书作者之一、也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小东说,《中国不高兴》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和西方在综合国力对比上有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仍然要寻求西方的理解和接纳,但不再是一面倒地讨好、逢迎、跟西方接轨,西方国家也要理解中国的观点和情绪,不能动辄教训、打压或围堵中国——如果所言非虚的话,我不知道这样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不否认因中国崛起而逐渐恢复的民族自信心中,有一些人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膨胀心态,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但是,无论从被冠以民族主义的一些派别和人物来看,还是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并未显现出一种极具进攻性的对外姿态。相反,中国的民族主义,无论是思潮还是其现实表现,更多采取一种被动的、防御性的姿态,虽然有时也披着一层强硬的外壳。但近年来,中国知识界对民族主义的反应,过于集中于其负面的一面,其中的某些人甚至视之如洪水猛兽,极力对民族主义妖魔化和污名化,一谈起民族主义,往往以“义和团”喻之,言外之意是,民族主义者是一群群氓。对中国*府的某些决策,也以民族主义视之。例如,商务部近日根据反垄断法否决了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被一些人指责为是在为民族主义让路。你尽可以不赞同商务部的做法,但简单地贴标签表明一些人在对待民族主义的问题上,不愿认真地去研究问题。很多人之所以妖魔化民族主义,当然有民族主义自身的因素在内,像上文说的民族主义在某些具体事件上表现出的过激行为让人反感,也有一些人纯粹是从自己的理念出发,凡是民族主义的东西我都反对,以反对来兜显自己的正确性,更多人可能是出于一种误解,他们对民族主义没有多少认识,或者头脑里已经固化了对民族主义的某种印象,反正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不好的东西。在对民族主义的诸多误解中,我认为有三个误解是有必要说明一下的。一是简单地把民族主义等同于排外。在近年中国与外国发生的一系列不愉快事件中,民族主义有没有表现出盲目的排外情绪呢?有的。但应该看到,作为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没有排外思想在内的。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强调,尽管可能语气强硬了点,并不表明就有意要排外,更不是要搞自我封闭。即使某些被认为排外倾向明显的行动中,其排外的指向也很明确,或者针对日本,或者针对法国,或者针对美国,而不是笼统地指向所有外国,更没有一个明确的行动纲领,完全是因事因情而起,看事情主要是由哪国挑起的。这样的排外,是没有目的性的,是针对特定事情而作出的一种情绪性反应。由此也说明,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外界挑衅的产物,与外国势力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核心国家利益的干预有关。在这种挑衅面前,中国人如果没有激烈的反应,那才奇怪。二是认为民族主义不敢也不愿批评国内的阴暗面,只会粉饰现实,是*治上的犬儒。这么说其实是失公道的。民族主义是个大杂烩,谁都可以利用,不排除有些人就是认为一切都是国内的好,或出于某些原因不敢去触碰一些敏感的问题。但是,从一些真正的民族主义派别和人士来看,他们不是不敢批评国内,也在为普通民众争权益。比如,《中国不高兴》作者之一宋强提出“内修人权,外修主权”的主张,我看就很好,而该书也对内*多有批评。即使从已经成为贬义的“愤青”来看,“愤青” 之“愤”,也多是因不平而起。退一步说,就算民族主义回避一些敏感话题,其他的主义就敢什么话题都“言”吗?三是认为民族主义只是像中国这样的前殖民和半殖民国家以及经济落后国家才会出现,发达国家没有。这其实也是个误解。别的国家不说,美国也有很强的民族主义。美国的对外关系完全是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中心,表现为一个非常强势的国家利益中心的立场,这个国家利益完全是在一个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出现,因此,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一个例子就是“9·11”后的全民反恐。当然,美国的民族主义多是以爱国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总之,民族主义在某种具体的、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变成一种排外主义,一种种族主义。这个我们必须警惕。但是,从价值观来说,民族主义对国家利益的强调,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只要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构成国际关系的主体,它就不会过时。特别是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民族主义除了强化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外,还能起到促进、提高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民族内部的凝聚力的作用。即使从*治民主的角度看,作为一群具有共同理念的人表达共同立场,不管这种立场对不对,这种形式应该被认为是*治上的进步。(作者系《学习时报》副编审)

1
查看完整版本: 邓聿文不必妖魔化民族主义rs2sacy5